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关乎国家和首都形象,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深刻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使命任务,擦亮高品质之城的生态文明底色,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资料图片)
落实党政主体责任
切实扛起生态环保政治责任
在最近的一次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调度会上,区领导提出“对各街道进行‘体检’”的要求,做好对各街道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帮扶指导。“体检”报告对各街道近三年PM2.5、TSP浓度和排名变化情况、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情况、执法检查情况等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查找了街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每个街道“量身定制”了下一步整改方向。
2019年我区组建了由区委主要领导任主任的区委生态文明委。今年4月,结合实际情况对专项工作小组进行了调整,由“一办六组”改为“一办五组”。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调度污染防治攻坚战。区政府每年向区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同时,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纳入街道工委书记点评会点评范畴。通过多次会议调度、现场调研和“四不两直”检查,层层压实责任。
践行新发展理念
加快推动减量绿色发展
全市首个多元复合的既有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项目——位于天宁寺桥近5000平方米的桥下空间于2022年完成改造,变身“公共活力空间”。“这里以前是单位的停车场、公交场站和市政养护站点,影响大伙儿通行,利用率也低。现在经过改造,‘灰色’变‘彩色’,整个空间看起来活力满满。”附近居民说。
我区持续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纵深推进街区保护更新、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
过去一年,我区超额完成35家住宿业转型提升和10.7万平方米违法建设拆除。推进10栋低效楼宇近20万平方米改造,实现留白增绿2800平方米。西长安街街道成为全市首个全面完成架空线入地的街道,天宁寺桥桥下空间变身“公共活力空间”。
加快推进“金科新区”低碳示范区创建,全国“双碳”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户西城。2020年以来对40个节能改造项目、节能奖励项目支持资金6681.22万元。
新建口袋公园74处12.26公顷、小微绿地142处6.56公顷。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7.7%,位列全市第二。建成广阳谷等6处“城市森林”面积达10余公顷,建设完成全长2.4公里总面积19.4万平方米的莲花河滨水绿道和全长6.8公里的什刹海环湖绿道。
一幅蓝绿交织的西城“画卷”徐徐打开。
推进精细治理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每年春季是扬尘管控的窗口期,为最大程度减少大风沙尘天气对环境空气质量的不利影响,我区开展了扬尘治理百日专项行动,今年又将此项工作列为我区‘一微克’1号专项行动,按照措施不变、力度不减、常态化实施的要求持续至年底。”区生态环境局大气科工作人员介绍。
据了解,结合春季扬尘污染多发实际,聚焦工地、道路、裸地扬尘精细化管控,以重点区域保障为核心,我区连续三年集中开展扬尘治理百日专项行动,降尘量由2020年的5.2吨/平方公里·月下降至2022年的3.6吨/平方公里·月,降幅达到30.8%。
为推进精细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区逐步建立起严格的空气质量日通报、周调度、月点评、季汇报工作机制,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过程管理纳入绩效考核。针对每日PM2.5和TSP浓度进入全市后10名的街道开展“点穴式”执法。实施了《小微工地扬尘治理管理办法》,将全区小微工地纳入管控。在源头替代和全流程管控方面,对重点行业企业开展“一厂一策”深度治理。深入实施氮氧化物减排专项行动,积极推广新能源车,加快高排放车淘汰,16座燃油锅炉房于2022年如期完成“清零”任务。持续开展小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建设,区属11家医院联合环雅丽都公司与116家小型医疗机构签约,推进医疗垃圾“小箱进大箱”。
一张“精细化”西城样板逐步呈现。
坚持改革创新
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在长安商场前的停车场,停靠着一辆车身标有环境监测的车辆,这便是PM2.5在线源解析质谱监测系统的“藏身之处”。将装有监测系统的车辆开到测试地点后,打开设备,只需经过采样、切割和处理分析三个步骤,就可以得到具体详细的空气质量检测报告。
“通过技术人员反馈的监测报告,我们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治理和管控,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和街巷保洁单位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街道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月坛街道是北京市第一次在街道层面使用空气污染源解析在线监测设备。
为更好治理大气污染,区生态环境局为各街道引进一批“黑科技”。此次新设备的引入,极大提高了街道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的监测诊断能力,为街道大气污染精准化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多年来,我区以科技赋能提升精细化水平,通过完善生态环境综合APP、扬尘视频监控系统、油烟监控系统等大数据功能,深化非现场执法方式应用,形成了“科技平台+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执法模式;加强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降尘量监测等数据应用,开展污染溯源,为实施精准治污提供科技支撑。
构建“绿色施工西城标准”体系,建设施工防尘创新工程天幕并在全市率先推广使用,实现“全密闭”管理。培育建设“绿牌工地”,2021年全市首个“北京市扬尘治理绿牌工地”在我区挂牌。
累计投入区级污染防治资金21.6亿元,做好市级污染防治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项目储备。
以“绣花”功夫塑造高品质城市。2020年以来,我区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全面、全员、全时”的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核心区生态环境品质不断实现新提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2年,全区PM2.5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改善20%。水、土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地表水考核断面平均水质类别达标,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100%,无污染地块。碳排放强度、综合能耗、水耗降低率保持全市最优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步提升。
文字:石伟 宫静 周莹
图片:资料图片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声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36 联系邮箱:55 16 53 8 @qq.com